「盂蘭盆會」一語原為漢語系佛教地區根據《佛說盂蘭盆經》所載,為報父母乳哺、劬勞之恩,而於每年農曆七月舉行超拔歷代宗親的佛教儀式 。
關於「盂蘭盆會」的起源,是依據西晉‧竺法護翻譯的《盂蘭盆經》所載︰目連尊者證得六通後,見其亡母墮餓鬼道受苦,皮骨相連。遂以缽盛飯,往餉其母,其母由於受惡業之果報,飯食未入口皆化為火炭,目連尊者因而悲號啼泣。為拯救亡母脫離此苦,乃向佛陀陳述實情,並請求開示解救的方法。
於是佛陀說:「汝母罪根深結,非汝一人力所奈何。汝雖孝順,聲動天地;天神、地神、邪魔外道、…,亦不能奈何。當須十方眾僧威神之力,乃得解脫。」 並告訴目連尊者:於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,當具備百味飯食、五果、香 油等,供養十方大德眾僧。以此供養功德之力,即能救拔現世父母、七世父母、六親眷屬,出三途之苦,獲得解脫,衣食自然。
目連尊者依佛陀所教去實行,是日其母得脫一劫之苦。目連尊者再請問佛陀:如果未來世中,有佛弟子欲行孝順,是否也應奉行此法,以救度現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? 佛陀不但讚歎目連尊者的發問,並且開示:「行孝慈者,皆應為所生現在父母、過去七世父母,於七月十五日,佛歡喜日、僧自恣日,以百味飲食 ……,施十方自恣僧,乞願便使現在父母壽命百年無病,無一切苦惱之患,乃至七世父母離餓鬼苦,得生天人中福樂無極。」又謂:「是佛弟子,修孝順者,應念念中,常憶父母,供養乃至七世父母,年年七月十五日,常以孝順慈憶所生父母,乃至七世父母,為作盂蘭盆,施佛及僧,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。」
「盂蘭盆」三字應譯為「烏藍婆拏」,有孝順、供養、報恩、救倒懸、解痛苦之義。係眾僧自恣之日,若有先亡於鬼趣中受苦,備諸飲食供養三寶,以此功德,救渡先亡倒懸饑餓之苦。依《佛祖統紀》記載,「盂蘭盆會」始自梁武帝蕭衍大同四年(西元538年),唐代風俗也非常重視「盂蘭盆供」,並盛大舉行。到了宋代,盂蘭盆供的富麗莊嚴與供佛及僧的意義漸減,而代之以薦亡的法事。從此以後,盂蘭盆會便成為寺院中每年重要的法會之一。
《盂蘭盆經疏》中強調,《盂蘭盆經》具有孝子報恩的思想。所以教界以七月為佛教之「教孝月」,勉勵以「自證化他、廣修供養」之力,恩報現世、累世親恩、獲證冥陽兩利之果,實較民間「鬼月」之說更具意義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arry6503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